生活 > 史海钩沉 > 正文

郭沫若:悔不该当初赶这个时髦

作者:

1956年5月26日,陆定一郭沫若要求,代表中央在怀仁堂向科学界、文艺界作了题为《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》的报告。受到这次报告的鼓舞,郭沫若在“1956年暑间,曾经打算以百花齐放为题,选出一百种花来做一百首诗。结果试做了三首——牡丹、芍药、春兰,便搁置了。”

之后受大跃进的鼓舞,又重拾笔墨,从1958年3月30日开始,在10天之内创作了98首新诗,加上1956年创作的3首共计101首,开始在《人民日报》上连载。这件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反响,并在四年内共出版了六种不同形式的《百花齐放》,其中包括纯诗集一版、剪纸两版、木刻版画两版、木版水印一版。

这些诗在当时可谓耳目一新,与流沙河1957年写成的《草木篇》,断然是另外一种不同的面貌。譬如流沙河的《白杨》:“她,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,孤零零地立在平原,高指蓝天。也许,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。但,纵然死了吧,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!”

郭沫若笔下的百花,就非常不一样了,一呼一吸都紧扣时代精神。你看他的《蜀葵花》:

箭茎条条直射,琼花朵朵相继,

由下而上,直射不倚,相继有序。

我们要做多快好省的花模范,

我们要做力争上游的青云梯。

超过英国,赶上美国,不算稀奇,

不仅六亿人民都有这种志气,

万花万汇也都服从党的指挥。

多么光荣呵,花开在七一佳期。

又《荷花》:

宋朝的周濂溪曾做文称赞,

他说我们是“出污泥而不染”。

这其实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,

只嫌泥污,别的功用完全不管。

藕,我们的根,满身都是污泥,

莲藕和莲花难道不是一体?

谁要鄙视污泥而标榜清高,

那是典型的腐朽思想而已。

又《荷包牡丹》:

有一位同志把我们比成红线女,

但我们却没有红线女那片歌声。

那真是荡气回肠,可以绕梁三日;

那真是清彻于玉,可以响遏行云。

荷包中我们带来了一封一封的信,

信上都没有字,而是一颗一颗的心。

在大跃进的春天六亿人民在跃进,

一颗一颗的心托我们带到了北京

又《马蹄莲》:

我们虽然是非洲的原产,

非洲和亚洲本一脉相连。

我们已经移植到了中国,

更处在万马奔腾的目前。

我们也要响应着大跃进,

雪白的马蹄倒踏破青天。

号召亚洲非洲团结一致,

快把帝国主义丢在后面。

又《水仙花》:

碧玉琢成的叶子,银白色的花,

简简单单,清清楚楚,到处为家。

我们倒是反保守、反浪费的先河,

活得省、活得快、活得好、活得多。

人们叫我们是水仙,倒也不错,

只凭一勺水、几粒小石子过活。

我们是促进派而不是促退派,

年年过年,为大家合唱迎春歌。

就不一一往下列举了。总之,郭沫若《百花齐放》中的101首诗,在形式上,全都运用“形象描述﹢政治概念”的公式,通过对花的形态特征、生长习性的描述,上升为对思想观念的图解。

例如由水仙花的“只凭一勺水,几粒小石子过活”,而联系到总路线“多快好省”的方针,说这是“活得省、活得快、活得好、活得多”的“促进派”。

诗集出版后,居然获得了一致赞赏。但冷静下来一看,种种不足便毫无遮拦地显现出来了。它不但开了简单化、浅薄化咏物抒怀的先河,而且大话、套话充斥其间。

但值得关注的是,郭沫若在1959年致陈明远的两封信中,也已经意识到《百花齐放》的问题了,他诚恳地反省说:“我的《百花齐放》是一场大失败!尽管有人作些表面文章吹捧,但我是深以为憾的。”

又说:“尽管《百花齐放》发表后博得一片溢美之誉,但我还没有糊涂到丧失自知之明的地步。那样单调刻板的二段八行的形式,接连101首都用的同一尺寸,确实削足适履,倒像是方方正正、四平八稳的花盆架子,装在植物园里,勉强地插上规格统一的标签。”“现在我自己重读一遍也赧然汗颜,悔不该当初硬着头皮赶这个时髦。”

客观说,能自我反省到这种程度,相比某些无耻的文人学者,以及所谓专家教授,郭沫若还算是比较有脸皮的。

2024-04-27

责任编辑: 吴量  来源: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、出处並保持完整。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aboluowang.com/2024/0510/2052937.html